台灣職棋現況與未來【三】──本院棋士結構──
□祕書長 陳錦堆
●本院棋士結構(含今年四位新科棋士)
(1)定段單位(人數)
台灣棋院(35人),中國圍棋會(3人), 韓國棋院(3人).
(2)年齡(歲)/(人數) 12-15 (7人) 16-20 (12人)
21-25 (9人) 26-30 (7人)
31-35 (3人) 41-45 (1人)
50以上 (2人)
(3)工作概況(人數)
學 生(20人), 專業比賽(24人),
教 棋 (17人),社會工作(2人).
●棋士年齡
本院棋士平均年齡23.5歲,若干年後,新銳棋士會更加劇地影響棋壇,創造台灣職棋新面貌。
12歲左右晉升專業棋士,是圍棋生涯轉淚點,「初段」僅是職棋旅程的開始,仍須再接受培育,到國外道場磨鍊,或與世界圍棋名家線上對奕,再求突破,是首要之急。家長再度投資,提高小棋士視野,不能延誤。
稚齡新科棋士,具有無窮爆發力,社會熱心人士,支援他们,豐收可期,以庸俗語言來說,「經濟效益」最高。採用「個別支援」方式,出資給予出國進修,或參加國際大賽,所費有限,卻可給棋士很大鼓舞。
●比賽收入
台灣專業棋士,如果只靠比賽收入養家糊口,约僅五位可以維持小康局面,另外五位勉強溫飽,其他棋士很難維生,高比賽收入棋士所佔比例,隨棋士人數增加而逐年降低。
今年本院每位棋士都可參加的比賽有十項(含新人王),如果每戰都敗,年收入僅四萬元(預賽每局對局費4000元),依此推論,想要保障每位棋士年收入四十萬元以上,必須舉辦100項比賽,這是不可能而且沒有必要的。除了十項重大比賽之外,加上五項選拔賽,兩岸交流賽,不定時的對抗賽(以上三項不是每位棋士都可參加),如果沒有獲得頭銜,或穩定進入循環圈,收入仍低。
當幼小學童準備衝向職棋之路時,家長要有充分的心理建設,有一天,孩子學棋遇上瓶頸,或長大收入偏低,有無因應對策?
大陸最近職棋出路較為明朗化,有些家庭,傾全家之力,孤注一擲,培育幼小棋士,期待幼兒通過圍棋,得以光宗耀祖,但限於人口因素或其他原因,很多家庭徒增遺憾與失望。
高比賽所得,僅是極少數棋士所享有,不可感嘆棋士比賽收入微薄,三百六十行,任何一行絕對多數是凡人,個中翹楚是天份與努力的融合。
●本院17位棋士2007年教棋收入
年收(萬)/人數 10-20 (2人) , 20-30 (3人), 30-40 (3人), 40-50 (1人) , 50-60 (3人), 60-70 (1人),
70-80 (1人) , 80-90 (0人), 90-100(1人), 100-120(2人)
由表得知,棋士教棋收入不惡,超人氣的棋士,還可受邀講棋,增加收入。成立教學棋院或圍棋教室,努力耕耘,收入更可觀。
即使比賽勝率稍低,但是爭取比賽機會,勤於教棋,棋字一條路,還是迷人的。社會大眾應認知,教棋的棋士,還是可敬的棋士,他們的棋力,仍可傲人,在傳承的工作上,有著很大的貢獻。
●另類專業棋士
台灣專業棋士背景,迴異於日韓,相當數目的棋士,在他們晉段之初,僅認同圍棋專業權威,並無依附圍棋收入的想法,圍棋是他們的興趣,而不侷限於圍棋領域,大家不可因他們疏於棋藝研究,升段緩慢,而否定他們在職棋的地位。若干年之後,他們的社會舞台,可能更寬廣,成為社會中間堅份子。在棋院工作立場上,也盡量配合學生棋士的課業,鼓勵他們多參加比賽,為棋界的未來,埋下希望的種子。棋界應給另類棋士掌聲,「要怎麼收穫,先那麼栽」,急功近利的現代化社會,似乎已遺忘先哲胡適先生的名言。